與拜佛不同拜佛是先插上香再三拜對過世的人則是手拿香三拜再插上這一點要注意一根三根都是可以的不能用檀香最好用藏香

與拜佛不同
拜佛是先插上香再三拜
對過世的人則是手拿香三拜再插上這一點要注意一根三根都是可以的不能用檀香最好用藏香
只要真誠心去做就好,別的沒什么規矩......你心地虔誠他會感受到的.
一般情況是先把供品擺好以后再上香的。
按規定是這樣的。
因為上香就是通知對方,對方就會過來了。
然后上了香在等你排好,那就比較拖延時間了,不太尊重。
壽終
人死后,全家舉哀,將死者移入正房迎門的靈床上。靈床有的用現成的木床,有的用門板或葦箔在長凳上搭成,還有的臨時用土坯壘起,上鋪一床單或褥子而成。死者臉蓋黃表紙,口含銅錢(亦有含珍珠之類的)。靈床前置供桌,放“照尸燈”,預防狗貓進來,焚香設牌位,并供小米飯1碗,上插竹筷1雙,叫“倒頭飯”。子女輪流守護,叫“守靈”。家族鄰居幫助辦理喪事,發訃文、告親戚,幫喪者為首的叫“大總”。同時每天早、中、晚飯前3次到土地廟“送漿水”,漿水多由生水、面粉、小米混合而成,裝在壺里,有的壺里只裝清水,也叫做漿水。扎制紙車、紙馬,用黑面烙制“打狗餅”、“打狗棒”,取意西天路途遙遠,又有惡狗攔路,一旦遇到惡狗便可用棍子打它們,同時把打狗餅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機脫身。此后是“指路”,死者長子站在板凳上,手舉扁擔,面西而呼死者的稱謂,后說“上西方大路朝佛”,連喊4次,燒紙車紙馬,送亡者歸西。?
吊喪
親友按訃告訂的日期,在開墓安葬之日前來吊喪。院內設靈棚、立牌位,孝子麻衣素服,向前來吊喪的親朋、鄉鄰磕頭拜謝。一般鄉鄰只付喪儀(現金)叫“付人情”。至愛親朋則先付奠儀,后將祭品置于靈前,向靈位跪拜,奠酒3盅(張店為4盅),放聲痛哭,叫“拜祭”。
入殮
死者入棺謂之“入殮”。棺材俗稱“壽材”,多用楊、柳、榆、槐等雜木制成,殷實人家則用柏木。窮苦人家有的僅薄棺一口,葦席一領。入棺前先在棺內鋪香表墊褥,再由兒女親屬用棉絮蘸酒為死者擦臉凈面,之后入棺。于亡者身旁放香表、草木灰及死者生前所愛之物,蓋棺封口,大殮告成。此后,每天3次燒紙哭祭。?
出殯
一般于人亡后第三日或第五日出殯,大家富戶亦有第七日、九日甚至四十九日出殯者。期間,有的請僧道設壇場作佛事,誦經超度。亡者配偶如有先逝者,喪主須于發喪前一日的晚上迎其靈共祭。
殯葬大體有燒炕(亦叫暖墓)、起靈、送殯、路祭、下葬成墳等程式。起靈前(臨淄為起靈的前一日),一般先有亡者親屬(多為女眷)去墳內點火燃燒,叫“燒炕”,博山、臨淄多是于墳內設火煎糕叫“暖墓”。臨淄在起靈前還有在靈棚內吃一頓水餃的習慣,謂之“吃團圓飯”,并邊吃邊填滿“獻食罐”。之后,把靈前的飯碗打掉,由十余人抬棺起靈,長子頂棺打瓦,此時家人親友隨靈哭送,到門外停靈奠祭。出殯時,長子或長孫打白幡,外甥打花幡在先引靈柩前往塋地,女孝家一般在柩后坐哭,不跟往塋地。出殯的隊伍到村(街)頭要暫停,進行路祭。在靈前擺好桌椅、供品,親友一一拜祭。棺至墓地后,先燒挽聯紙扎(臨淄居民還要把“獻食罐”放入墳內),待孝家檢視墓穴后,方下葬填土,插幡幢(亦有插秫秸者)于墳頂,至此新墳筑成。返回時,每個孝家分享一份切碎的饅頭、豆腐等物。?
謝客
殯后的翌日拂曉,死者的兒孫穿孝服到吊喪者家中致謝,一般只是在門前高呼“謝客”,主人聽見,可回聲“聽到”,表示已知禮。
祭祀
殯后第三天(亦有第二天者)亡者親屬著孝服至墓地供祭,繞墳轉3圈,拋撒五谷糧,新增新土,謂之“圓墳”。人亡后第三十五天叫“五七”,一百天叫“百日”,屆時孝家都要到墳上祭祀,通常做“五七”、“百日”墳時,前者提前,后者延后,謂之“長百日短五七”。周村多是于半夜三更上墳祭祀。上“五七墳”時,死者親屬要帶著金銀山、搖錢樹、聚寶盆等紙扎和供品祭祀。
持服
也叫吃服。安葬后,亡者家屬要穿孝服守孝,謂之“持服”。持服期,兒女為3年,侄孫輩為1年,期間,兒女一般不理發,不問世事。
三四十年代,一些村社普遍建有“老人會”(亦叫“孝帽會”、“架子會......余下全文>>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歷初一、十五等日期,廣大群眾有到寺院上香禮佛、祈福求安的習慣。為使十方善信種植福田、廣獲法益、正善正行,以滿所愿,故將上香祈福的正確方法簡要的介紹給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一、上香禮佛的真實意義是什么?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場所,古稱叢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寶殿上供奉的叫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樹下證道。成為大徹大悟的覺者,是佛教的創始人,被佛弟子尊為“世尊”、“本師”等。上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在于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去染成凈,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養佛、菩薩一定要上香嗎?
不一定。供養佛、菩薩方法很多,通常用鮮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條件不具備,僅供一杯清水(表清凈平等)也行。但是,絕對不用酒肉來供養佛菩薩。通常用“香、花、燈、涂、果、樂”六供養,其中之一均可。
三、上香的含義是什么?
第一、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范接引眾生。
第二、表示傳遞資訊于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第三、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第四、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意,佛并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上香求財可以得到嗎?
不可以。佛經上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關鍵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財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無私的奉獻,即佛門所說的“布施”。這啟示我們:從生求財求福,先要舍財種福。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不是佛菩薩施舍給你的。佛門常講:“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燒大香就發大財嗎?這純屬“以凡夫之心,度諸佛之腹”。大徹大悟、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又怎會像凡夫眾生一樣,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別賜富呢?當然不會。
五、有人一定要上香怎么辦?
寺院是公共活動場所,一般會限制燒大香,加上節假日人流量多,燒大香稍為不慎就會灼傷他人,濃煙滾滾,不利環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無邊罪業。一定要燒大香的信眾,可將大香交給寺院管理人員,同意安排焚燒,焚燒時,寺院里的法師也會為你們祈禱。
六、上香禮佛應當許什么樣的愿?
上香禮佛時應當心地清凈,果能一塵不染,獲福無邊。若要許愿,當放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發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之大心愿,則功德無量。佛經上講“禮佛一拜,滅罪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是也。
七、禮拜佛菩薩,上幾支香為宜?
上三支香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上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誠心”。
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薩很多,給每個佛、菩薩都要燒三支香嗎?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禮拜,效果是一樣的。當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規定,根據寺院香爐分布的情況自行決定,但每個香爐中不超過三支香為宜。
九、把點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確嗎?
不正確。把香點燃后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凈而不染。上完香后,應對佛像,肅立合掌,恭敬禮佛。現在有人將一把香點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燒傷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燒壞拜墊和器物,更造成濃煙滾滾,污染環境,危......余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