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長(:)道教法事施食,也稱焰口,其宗教意義主要是救度冥界諸鬼,尤其是打入十八層地獄的戴罪之鬼,使他們得以開喉進(jìn)食,免罪消災(zāi),皈依三寶,得受九戒,超出苦海,脫化人天。
道教法事的施食科儀來源很早,《道藏》記載甚詳,并且流傳久遠(yuǎn)。就現(xiàn)在通行的有《靈寶施食科儀》、《薩祖施食科儀》、《薩祖鐵鏆施食科儀》、《沃山焰口》、《關(guān)公施食科儀》、《斗姥施食科儀》等等。
全真道教一般通用的是《薩祖鐵鏆施食科儀》,并以四川二仙庵清代雕刻板為藍(lán)本,但此板不知因何少了《大救苦引》一韻。
放焰口是道教法事施食科儀的俗稱,即齋主設(shè)置水陸道場,請道士念咒施法,把水、食物等供品化為醍醐甘露,賑濟(jì)九世父母及各類餓鬼亡魂,使之得到超脫,往生天界,永離苦海。
通過莊重肅穆的法事活動(dòng),讓神靈認(rèn)知齋主敬天法祖、報(bào)答親恩的孝心功德,從而保佑生者福壽康寧,吉祥如意,讓死者脫離苦海,共涉仙鄉(xiāng)。
唐人歐陽詢在《藝文類聚》中稱:道經(jīng)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圣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shù),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shí)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獻(xiàn)于玉京山,采諸花果,珍奇異物,幢幡寶蓋,清膳飲食,獻(xiàn)諸圣眾。道士于其日夜講誦是經(jīng),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俱飽滿,免于眾苦,得還人中。這段浩大的場面描述說明,至遲在唐代,道教的施食科儀已經(jīng)有了相當(dāng)?shù)囊?guī)模和影響。
道教法事放焰口時(shí),都先要搭建布置好壇場,壇場規(guī)模大小不一。一般,焰口壇場都會(huì)選擇在較為空曠的場地,務(wù)令寬廣,仍戒喧雜,做到無污穢、無葷腥、無雜物。壇場中央為焰口臺(tái),供奉太乙救苦天尊等主神位。
左邊為孤魂臺(tái),臺(tái)上安奉齋主祭祀的九世父母及已故親友的亡靈牌位,還懸掛有書寫放焰口原因的黃榜。右邊為閻羅臺(tái),掛有十八層地獄鬼王的畫像。所有臺(tái)前的供案上,都擺放有鮮花、香爐、水果、水盂、斛食、長明燈等六種必備供品。香、花、水果主要用于供奉拔度鬼魂的天尊,燈、水、斛食主要用于賑濟(jì)被超度的亡魂。

壇場外左邊高插十八面杏黃旗,是高功法師招役神將的號(hào)令旗;壇場右邊高插十八面招魂幡,為高功召喚各路餓鬼、游魂前來赴法會(huì)之用。壇場內(nèi),神像赫赫,靈位森森,香煙裊裊,燈火熠熠;壇場外,旌旗獵獵,幡影飄飄。齋主親友,神情肅穆;高功法師,儀表端莊。神秘玄妙的宗教氛圍,渲染了天人合一的終極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