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十書指的是王弼編纂的中國歷代具有代表性的易學名著共十種,為:魏王弼《周易注》(樓宇烈校釋)、唐孔穎達《周易注疏》(于天寶點校)、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王豐先點校)、宋程頤《周易程氏傳》(王孝魚點校)、宋朱震《漢上易傳》(種方點校)、宋朱熹《周易本義》(廖名春點校)、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鄭萬耕點校)、清王夫之《周易外傳》(王孝魚點校)、清惠棟《周易述》(鄭萬耕點校)和近代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張善文點校)。
簡德經是易經最早一部教人做人做事的著作
《莊子》一般認為是集合了莊子及莊學后人的篇章,整理而成,分為內篇、外篇與雜篇。道教中奉《莊子》為經典,也稱為《南華真經》或《南華經》。民國以來,內篇為莊子言行、外篇為弟子雜說、雜篇為后世敷衍逐漸成為定說。
據司馬遷《史記》所載,《莊子》有十余萬言,由漢至晉之間,都為五十二篇。今本所見《莊子》則為三十三篇,七萬余言,應是郭象作注時所編定。歷代《莊子》注本,以郭象注、成玄英疏解最為重要。嚴靈峰所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正、續二編已經多達數百部注本。今人王叔岷所著《莊子校詮》最為精詳。
魏晉玄學稱《老子》、《莊子》、《易經》為“三玄”,為清談的主要典籍。唐代時,《莊子》與《老子》、《文子》、《列子》并列為道教四部經典。列御寇中有莊子言行,借盜跖微言大義。
《莊子》標志先秦散文已經由語錄體發展到了成熟階段,也標志著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周易》和《易經》是一本書,《周易》即《易經》。
《周易》又稱《易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兇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注解和對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周易”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二種:一種認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一種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BookofChanges的譯文就是取此義。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和《易傳》并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以降,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采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效仿先秦與漢景帝把道家黃帝與老子的著作稱經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或直接稱為《易》。
自此以后,《周易》、《易經》、《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至今,仍然沒有嚴格區分。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稱注釋《周易古經》的十篇著作(易傳)為《周易大傳》。
擴展資料
從易學發展史上看,先秦易學發展到老孔時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術家易三支。其後秦始皇焚書,易以卜筮之書獨存,然易學至此盛極而衰。三支易學的這一總趨勢,到先秦以下乃由隱而顯:透過淮南子,道家易的趨勢明朗化;透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門易的趨勢明朗化;透過占斷災異之學,術數易的趨勢明朗化。
《周易》的解釋學傳統至漢代而一大變。漢代對《易》的解釋最重要的學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為代表的象數之學,一是以費直為代表的義理學派,一是以嚴遵為首的黃老學派。
20世紀60年代末,臺灣學者勞思光在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卷中,介紹了《易經》中的“宇宙秩序”觀念。
20世紀80年代,《周易》開始為大陸學術界所注意,從中國哲學史研究隊伍中分離出專門從事《周易》研究的學術群體,以《周易》流傳本及出土《周易》竹書、帛書文本為主,相繼出版和發表大量高質量專著、論文。
另面從邏輯學研究隊伍中分離出來的專門從事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學術群體,從邏輯學的角度審視和分析《周易》,相繼出版和發表了一些專著和論文,并在21世紀初,將《周易》的邏輯思想作為中國邏輯史的起點,編寫入國家級重點教材,由教育部研究生辦公室推薦為高校研究生教學用書。
1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釋義:能做好一件事的人,不一定能把它講得頭頭是道;能對一件事講得十分透徹有理的人,不一定能做好這件事。
解析:理論和實踐有時是脫節的。比如說一位好作家不一定掌握寫作理論,一位理論豐富的批評家不一定能寫出好作品;一位成績好的人,不一定能把別人教好。
所以,在做事情時,我們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擅長的部分做到最好,正所謂“一事精致,足以動人。”
2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釋義:做大事的人可以不考慮細枝末節,行大禮不在乎小的過錯。
解析:鴻門宴上,眾人欲助劉邦逃走時,劉邦顧慮到沒有向項羽行辭別的禮,樊噲就對劉邦說了這句話。

要想成就大事,就要以大局為主,過分地苛求自己注意細枝末節,不能成就最終的大業。
兵家常說:做大事,不必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不要因眼前小利迷了雙眼,亂了方向。一時的犧牲,一處的放棄,并不是全盤皆輸,而是贏來最終成功的可能。
3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釋義:開始時出一點差錯,最后就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欲成大事,須做事嚴謹,注重細節,總滿足于“差不多”,最后就會“差很多”。
4
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釋義:人的欲望宛如深淵,如果執意前進,那將會什么都得不到;現在擁有的不知道滿足,那便會連原本的也會失去。
解析:此句可與上一句一起理解、感悟。《道德經》有云:“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止”乃是人生的大智慧。
范睢助秦蠶食東方六國,并提出著名的“遠交近攻”戰略,在長平之戰又獻離間計,使得白起大破四十萬趙軍。
游士蔡澤于是用此言勸范睢退出朝堂,這樣尚且還能當個富家翁,若是貪戀權位,恐怕大禍臨頭。
范睢深以為然,次日便辭去秦相之位,不再插手秦國朝政。
智者,會“止欲”,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愚者,被欲望操控,永遠不知足,其最終的下場只會引發禍端。
5
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釋義:泰山之大,在于包容細小的土石,江河之深,在于收攏所有的溪流。
解析:孟郊曾在《贈裴樞端公》中寫道:“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
寬廣的胸懷并不是說做到圓滑,也不是說任何事情不計較,而是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以一顆美好的心包容世間萬物,“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6
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釋義:輕飄的羽毛堆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一堆很輕的東西堆積多了也能把車軸壓斷;
解析:眾人的言論十分強大,足以混淆視聽;毀謗發生多次,足以將一個人毀滅。
人言可畏,強大的輿論能美化一個人,也能毀滅一個人。
對一個人的判斷,輿論不一定可靠,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斷。
這句話也是提醒我們,在你沒有全面和充分了解時,不要輕易去評價別人。7
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釋義:人言苦口良藥,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藥;動聽的言辭,就像疾病。
解析: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實的話因為揭示了現實的殘酷,所以不美妙動聽;美妙的言辭,內容往往不真實,不可信。
一個人能不能正確地分辨好話和奉承話,能否正確聽好話,產生的結果迥然不同。
大家都熟知“逆耳之言利于行”的道理。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批評,從不中聽的話里汲取對工作、對自身修養有益的成分。
對于別人的稱贊、表揚,一定要頭腦清醒,切不可陶醉其中、妄自尊大、沾沾自喜,從而不能正確估價自己。
8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釋義:道德越高尚,為人處事好,就越安全;權勢越大,更容易濫用權力,剛愎自用,就越危險。
解析:大凡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學習和體悟的人,都會知道歷代先賢們對于德的重視和強調。
孔子在《周易·系辭下》中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我們在入世的同時,絕不能放松自身品德的修煉,寧可德高而位卑,也不要德低而位尊。
就好比一張桌子,它能承受10斤重的份量,但非得給它放上50斤的重量,那這個桌子怎么樣?
9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釋義:坐了他人的馬車,就要記住載人之恩,并要與他人共患難;穿了他人的衣服,就要謹記獲衣之恩,并要分擔他人的憂愁;吃了他人的飯菜,被人所養活,就要牢記救命之恩,同時還要為他人做事,甚至不惜為此付出性命。
解析:這句話出自韓信一文。
韓信幼時貧苦,為了養活自己,便去河邊釣魚,但魚兒稀少,韓信經常餓肚子,河邊有一老婦人,每次都給韓信一些吃食,韓信就在老夫人的救濟下度過了最貧困的時間,后來韓信封王,首件事便是回到家鄉厚待老夫人,并且贈送千金予她。
受到別人恩惠,就要用心去報答。
典籍里的中國周易主要講了什么?
第一,宇宙是從無到有的,這個無卻又不是一個絕對的無,所以我們所面對的世界是一個非空非有、非非空非非有的世界。后世的學者經過不懈的努力,初步描繪出《周易》的宇宙生成論。
第二,萬物之間皆有聯系,宇宙是全息的。
第三,宇宙從創生開始,就處在永不停歇的變化之中,也就是說宇宙是永動的。反過來說,宇宙中分布的所有時空點又都是絕對靜止的,是我們的認知把這些時空點串連起來,所以宇宙才表現為永動。
第四,宇宙和宇宙中萬事萬物永不停歇的變化有它自身的規律。比如物極必反,比如陰陽互根,比如有陽必有陰、有生必有死、有利必有弊。生活當中,有所得就必有所失,此刻的好事未必是他時的好事,對甲有利的事未必對乙有利,等等。所以勿求完美,因為完美是毀滅前最后一道絢麗的光焰。
第五,宇宙以及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運動和變化都是采用一種旋轉方式,無論是球形、弧形,還是螺旋形,都是一種旋轉,并在旋轉中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第六,大道至簡。
《周易》告訴我們的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周易》成書的年代離我們過于久遠,種種原因妨礙了我們對《周易》文字的解讀。所以,讀懂《周易》并不能局限在對《周易》文本的解讀,而是對《周易》精神的解讀。
古圣先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在物換星移之間尋找乾坤變化,萬物始終的規律,推天道以明人事。一部《周易》囊括宇宙,以哲理性的總結和思考揭示先民對自然、社會、人事同一和諧的獨特認知,啟迪涵蓋萬有的深邃東方智慧。
人更三圣,世歷三古。一部典籍歷經三位先賢,跨越三個時代,相傳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文王演《易經》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后學注《易經》而成《易傳》。經傳合一,終成《周易》。
一、識讀《周易》
《周易》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突出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個性品質和厚德載物的精神追求。
一部《周易》述天地之道,究萬物之理,從思辨的哲學高度,揭示出先民對自然、社會、人文整體和諧的探索。集中表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境界。
二、上古伏羲
伏羲既是一位神話人物,同時也出現在我們的史書當中,他帶領自己的族群,在改造與認識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地去對自己從自然當中獲得的知識加以歸納和總結,形成了《周易》當中最早的一些符號體系,這實際上代表了我們中國人在文字出現以前對于世界的理解與認知。
伏羲當年,仰觀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畫下天地之道,蘊藏于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之中,留于后人領悟。
伏羲對于的樸素思考,源自“敬天愛人”四個字。敬天愛人,這正是此土地生民得以繁衍,文明得以賡續的根源,牢記這四個字便能不忘來處,明知去處。
三、中古周文王
相傳,《易經》誕生于商周之際,是周文王所作,反映了周文王修身處世、治國理政的德行。當時,周文王是商朝諸侯國的一個國君,后世記載他以仁德治國,遍尋天下遺賢。
易是變化,經為方法(或說經典)。即闡述變化的經書(易之經),易經是一部嚴謹的哲學著作,并能在科學的范圍內用作術數占卜。只是非常深奧難懂,才會有眾多牽強附會之說。
《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歷代正統派的學者,用許多不同的文字贊揚它,大致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致予無上的敬意,相反的,認為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書,近于巫祝的誣詞,卑不足道。只是經過孔子的傳述《周易》以后,又加上歷代許多學者穿鑿附會,才有了后世的盲從和崇敬。甚之,近代以來,還有許多類似輕薄的譏刺無可否認的,《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了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圍,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自東周以來,再經過孔子的研究和傳述,同時又散為諸子百家學術思想的源泉,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因此,如要研究中國文化,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墨和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諸家之學,不從《易經》探研,便有數典忘祖之概了。
“易更三圣”,這是秦、漢以后的作者,對于上古形成易學傳統者公認的定說,也是我們現在開始研究易學者必須先得了解的問題。
秦、漢以后,儒家學者的共同認定,開始畫八卦的,是我們的老祖宗伏羲氏;演繹八卦的,當然是周文王;發揚易學精義的,便是孔子。因此說“易更三圣”,就是指畫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傳述者孔子。事實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辭”,他的獨生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發揚擴充之,便著了“爻辭”。為什么三圣之中卻不提到周公呢?據漢儒的解適應癥,根據古代宗法的觀念,父子相從,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關于這個問題,如此結案,是否公允而有理,還是很難認定。
開始畫卦的,當然是伏羲,這是毫無疑問的事。經過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發揚以后,硬要賴掉周公在文體學術上的功勞,恐怕孔子夢對周公時,于心難安。同時,又輕易地溜掉“更三圣”的這個“更”字,也不應該。古文更字又有曾經的意思,所謂“易更三圣”才,是指易學經過三位圣人學者的整理,才得發揚光大。
由伏羲畫八卦開始,到了商、周之際,再經過文王、周公、孔子三圣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學術思想的系統。因此,可知“易更三圣”一語,嚴格的說,應該是對《周易》一書而言。如果說對所有易學系統來說,硬拉下伏羲來湊合三圣,似乎有點牽強。連帶這個問題而來的,便是“文王演易”和重復演繹為六十四卦的問題了。
伏羲畫卦,這是古今公認的事實,由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卻有四種說法:(一)認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二)有的認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繹。(三)認為由八卦重復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農氏。(四)認為重復演卦的人是夏禹。主張第一說的,以王弼(輔嗣)等為最有力,主張第二說的是司馬遷等,主張第三說的是鄭玄等,主張第四說的是孫盛等。
要把這四種說法加漢考據確定,實在不容易,而且幾乎是絕不可能的事。至于認定重復卦象的人是周文王,大概是從“文王演易”這個“演”字,不能硬說就是演繹六十四卦的涵義,只能說是對《周易》一書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周易》書中對卦爻辭的演義而言,這是無可否認的,都是文王的杰作,至于伏羲畫出的卦象,它的原來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為什么《連山易》的排列以艮卦為首,《歸藏易》的排列為什么以坤卦為首等問題,都是值得研究的,王輔嗣的主張,認為重復排演六十四卦者,仍是伏羲的創作,這是最為有理的。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
研究易學,都須知道有漢儒鄭玄所提出的《十翼》之說,“翼”,當然是羽翼的意思。《周易》一書的內容,有十種論著,都是輔翼易學,發揚而光大之的主要著作。這便是:①上經的彖辭。②下經的彖辭。③上經的象辭。④下經的象辭。⑤《系辭上傳》。⑥《系辭下傳》。⑦《文言》。⑧《說卦傳》。⑨《序卦傳》。⑩《雜卦傳》。這是鄭氏對于《周易》內容所作的分類范圍,凡欲研究易學者,應當先加了解。
至于有關《十翼》的作者問題,大致說來,又有三種異同的見解。
一般的認定,《十翼》都出于孔子的手筆。這是傳統的觀念,完全屬于尊孔的意識所出發。
其次,認為文王作卦辭,當然沒有問題。但是象辭也是周公的著作,并且根據《左傳》中“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說:“吾乃知周公之德”的話,更為有力的佐證。漢末的學者馬融、陸績等,都同意主張此說。
事實上,象辭與彖辭對卦象的論斷,有許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實在難以確認同是一人的觀點。復次,除了象辭、彖辭以外,關于《系傳》以及《序卦》、《說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詞、思想,處處有先后異同的論調,嚴格說來,絕對不能認為都是孔子的手筆。其中有許多觀念,可能都是孔子以后后人的著作。或者可以說是孔門弟子們的著作,統統歸并于夫子的名下,那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
說起《周易》與《易經》,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一回事,但具體說來《周易》與《易經》兩者還是有區別的。
何為易?易就是變化。《周易參同契》說:“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后漢鄭玄說:“易者日月也。”何為經?經的原意為織布機上的豎紗,又指義理、法則,典范的著作。《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原著。雖然是卜筮之書,但其內在的哲學思想和獨特的邏輯體系,卻構成了中國傳統的哲學和文化體系。易的起源,傳說遠古時期伏羲氏觀物取象始作八卦,顯示了宇宙本體及自然體象之功能,揭示了宇宙萬事萬物之原理。
易有三種,我國古代有《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這三個都是講陰陽變化的,所以叫作易。這個解釋看來是很合理的,也已經被歷代人所接受。《易經》是我國古代最古老的文獻之一,集合了這三個易在內,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為夏代人對易學的總結,據說是由神農氏所作。神農氏也稱連山氏,是古代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相傳伏羲氏所作的“易”,經過19代傳承之后到了神農氏,神農氏對易象的運用進行了推廣。《連山易》的八卦圖,稱為先天八卦圖,以艮卦為首,主要講陰陽卦的對峙,并運用陰陽消長的原理來解釋事物,以此為中醫奠定了基礎。
《歸藏易》是黃帝時代的易,為商代人對易學的總結,據說是黃帝所作。黃帝號軒轅氏,又號歸藏氏,傳說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易學的發展從神農氏經過8代傳承后傳到黃帝,黃帝別于連山重仰觀天法而主變,偏重俯察之地方而主藏,作《歸藏易》,以坤卦為首卦。《歸藏易》的八卦圖稱為中天八卦圖,講陰陽調和,以地包天,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陽變陰合,乃能生生化化。《歸藏易》對后世影響很大,對于文字、音律、文、五行、干支、歷算、禮制等文化,特別是中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于歷史久遠世事滄桑,《連山易》和《歸藏易》早已失傳,最后只有《周易》流傳至今。
《周易》是周代人對易學的總結,是周文王、周公、孔子所作。《周易》分《古經》和《易傳》兩部分,《古經》是本文,由卦辭和爻辭組成,《古經》六十四卦卦辭,為周文王被囚羑里時所作,卦爻辭后來為周公所作。闡釋《古經》的《易傳》,由“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等十篇文章組成,為孔子及其后學弟子所作。文王所畫的八卦圖,稱為后天八卦圖,首卦為乾。后天八卦圖講流行,形容如水之流動,用以表示陰陽卦之間相互依存。《易傳》是打開《周易古經》的金鑰匙,他以陰陽辯證的哲學觀念闡釋《周易》,使《周易》上升到更廣闊的哲學領域。
《易經》原是上古卜筮之著述,在商末周初之際,經過周文王的整理,將其引入了“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八卦、六十四卦是占卜用的,但卦中包含著哲學思想,體現出一種樸素的唯物論觀點。500年后經過孔子及其后學弟子傳述,他的哲學蘊涵才被揭示出來,為眾人所知曉。又經過歷代眾多學者的研究,使《周易》成為中華文化的最高典籍。易學揭示天地自然及社會發展變化之規律,對儒、道、墨和諸子百家的思想發生了極大的影響。易學就像一個萬花筒,其博大精神的原理在各門學科都得到廣泛運用,如天文、地理、文學、藝術、哲學、歷法、數理、生物、音樂及軍事、醫學、武術、氣功等方面都與《周易》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