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原名喬爾摩.悉達多,是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的王子。悉達多從小便得其父凈飯王的悉心教導,并且建立了很強的共情能力。從小優越的生活壞境并沒有使其共情降低,反而在其小的時候就懂的體恤親仆和侍從,更是對周邊的侍從常行賞賜和慰問之禮。
后來悉達多結束流年苦修在印度恒河旁冥想禪坐悟出大道從而將佛教創始,也將自己的稱號變為了釋迦摩尼。釋迦摩尼悟出大道之后更是立志于傳播佛教教義,甚至窮其一生都不足為惜。有古書記載,釋迦摩尼在其八十歲的時候佛教已經有了非常高速的發展,在亞洲各國各地都有了非常多的信徒,但是其仍然堅持自己進行傳教,最后圓寂在了印度領域之內。
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佛在佛教已經流傳發展至世界各地的情況之下仍然拖著老體四處親身傳教,這無疑也是其對于佛教教義的終身慣行。當一個典范在一個文化之中立好之后,其對于跟隨其后的信徒的行為、思想方面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
佛教里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言論,那就是三論宗,它與瑜伽宗、華嚴宗、凈土宗、真言宗等被合稱為中國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這些宗派雖然所信奉理念不同但是他們卻有一個相似之處,那就是在歷史長河之中都有盛極一時的經歷。其中,由盛轉衰最典型的案例其實莫過于在隋朝時期興盛但是在唐朝便逐漸衰落的三論宗思想。

自僧詮、法朗、吉藏三位法師以后,修習三論宗的信徒大都注重于講學和傳教,這樣的修習其實是偏于義理上的研究,反而到最后忽略了將理論運用于行動實踐上的依據。使得人們錯誤的認為三論宗學識唯有理論沒有事實修證或是說沒有施行依據,慢慢的自然對三論宗思想學識觀念疏遠和遺棄,而三論宗也就此逐漸走上了衰落。
再加上當時三論宗義理又被天臺宗等其他的對于踐行有一定重視程度的佛教宗派所吸收,所以使三論宗逐漸無人弘傳。其實古代的時候有很多的文化精髓,但是很多都是因為不被世人做重視,現在想要去繼承的時候已經找不到蹤影了,所以,古人留給我們的經典文化,我們一定要去好好的保護。
佛教創始初期是經過了很多的挫折,但是它頑強的存活了下來,帶給了很多人影響,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成為了人們心中不可磨滅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