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道教不同,道家是一種古代樸素的哲學思想。老子講究無為,莊子講究自然。
有學者認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性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于人們休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代表作為《老子》,又名《道德經》。這是一部簡括而有韻的哲學理論著作。就其思想內容看,主張絕圣棄智,忘情寡欲,提倡清凈無為,無知無欲;對統治階級的嚴刑重稅不滿,幻想倒退到ˇ結繩而治ˇ的ˇ小國寡民ˇ社會。《老子》一書只五千余字,言簡意賅,善用比喻和民間謠諺。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ˇ道法自然ˇ的觀念,認為ˇ道ˇ是無限的,認為一切事物都處于ˇ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ˇ之中。他的思想與老子的思想一樣,都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別具特色。他在文章中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來作為論證的依據,想象豐富,筆調輕快,富于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成為歷代古文家所喜愛的散文作品。老子像
道家的哲學思想
重要哲學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論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璣,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于存活于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但重點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開創,可以說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會哲學與理論來應對混亂的世局,而無意制造社會的新氣象,因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莊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論最重要開創者,道家哲學基本上也就是老莊二型而已。莊子的道家學不同于老學之處,在于莊子更詳盡地處理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可開創能力,包括智慧上、認識能力上、身體能量上等等。莊子同樣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題基礎上,提出了從人的自我修養到面對整個社會國家的處世之道,莊子書內七篇之作,就是他從世界觀到知識論到工夫論到社會哲學的內圣外王之道的理論。
列子,戰國時人。現存有的《列子》八篇是東晉張湛所輯一般認為該書反映了戰國至魏晉間的思想。《列子》從道家思想出發并對道家思想中無為的人生觀有所改造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并認為人在一種不任強使力的生存狀態下,不憂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
王弼,三國時代人。當兩漢經學的發展已到尾聲,社會政治一直在動亂與不義的情境中,知識份子轉向玄學清談的風氣,王弼以其對老子哲學的深切體悟,注解老子《道德經》一書,重體用之分有無之別不但發展出詮釋老學的宗旨:貴無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經》,甚至還因此改變了從漢易以來言象數易學的氣化宇宙論而將易經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純粹玄學思想使中國易學史走向一個嶄新的局面。
郭象,西晉人,以《莊子注》聞名,主張“獨化”理論是一種從高度抽象思維當中所發展出來的的玄學式概念理論認為宇宙萬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因此提倡一種物無大小各順其適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生觀。
教理是信仰和修行的根本宗義
道教的思想文化,含括了道教歷史、經典、修持方法、宮觀建筑、人物著述、神仙法訣、教戒科儀等諸多方面。然而,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既是一種文化,并有其獨特的思想體系,有通達而完備的哲理學說,并在這豐富的思想體系上建立了自己的信仰,從而使廣大奉道務道之士有了信仰和修行的目標。
也就是說,思想文化帶有一定的廣義性,含括著道教的方方面面,而在這廣義的思想文化中,有其始終一貫的核心宗義,也就是道教思想文化中內含的本質或一貫的精神,在道教的信仰中有相當的穩定性和承續性,這就是道教的教理。猶如一棵根系發達、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樹根和樹干是牢固大樹、并使之生命延續和繁榮的主體。道教的教理,是道教命脈延續和發展的主體。
在道教的信仰修行中,一切的方法和儀式都不能偏離教理這一根本宗義。若我們的信仰和修行偏離了這個宗義,就會被有識之士訴之為舍真而競偽、忘本而逐末,使自己的信仰和修行誤入歧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