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文化,已深入進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傳統生活及傳統思維方式之中,道教文化已在中國民間習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傳統節日中,在居家行旅的日常生活中,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驛站中,無不有道教文化的斑斑痕跡。一、歲時節令的神靈傳說中國民間保存有各種各樣流傳已久、相沿成俗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及其相關的風俗習慣與道教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是源于道教的傳說,甚至純粹是道教節日。現將目前尚存并在民間仍有一定影響的歲時節日中有關道教傳說標舉如下,從中不難看出道教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熱鬧、也是最快樂的節日,期間充滿了與道教人物誕辰有關的神仙傳說和風俗習慣。正月初五,傳說是米神娘娘的生日,不能淘米做飯,將米煮熟是大不敬,此說在湖北農村尤為流行。這一天,還是財神玄壇趙公明的生日,商家和企業財源廣進;吃好穿好的人們在這一天都要早早起床,以鞭炮、鑼鼓和三牲酒席去迎接他的到來。這一天夜里合家要吃湯圓,因為湯圓形似「元寶」,又叫「進元寶」,據說這象征財神爺恩賜的財寶。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道教經典說他歷經三千二百劫,「漸入虛無妙道」,又經過一億劫,才修成了玉皇大帝;還說他是元始天尊的后代,是太上老君送到人間去的。因此,對這位「總領宇宙主宰之君」的誕辰誰也不敢怠慢。這一天,各地宮觀要舉行神仙大會,善男信女紛紛到宮觀去叩頭進香。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新年后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為「上元節」。道教說,天、地、水為三元,又稱三官,主管人間的禍福、鬼神的升轉,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三官生日,正月十五就是天官大帝的誕辰。這天,道觀常常舉行齋會,善男信女也要去三官殿堂進奉香火。正月十五還是廁神紫姑的祭日,人們擺上供物,迎請紫姑,向她占卜蠶桑農事和吉兇禍福。二、節慶活動的仙風道跡歲時節日中的仙風道跡,為節日增添了神奇、歡樂和喜慶。一些道教活動儀式和慶典已經演變成一種深層的心理意識沉淀在民間,如今我們在歲時節日中仍然能夠看到的燃放煙花爆竹、懸掛桃符、貼門神春聯、踏青戴柳、懸艾掛蒲、張掛印符等風俗習慣,實際上都是道教的禳災祛邪、驅鬼避瘟等法術的體現。燃放爆竹是在節慶或喜慶的日子里必不可少的儀式,在現代人的眼里,爆竹能增添喜慶,所以為廣大民眾所歡迎。但究其原始意義卻是從一種驅鬼辟邪術而來。據《荊楚歲時記》稱:「正月初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由于山臊、惡鬼害怕亮光、爆竹聲和紅色,所以人們利用響聲嚇退它們,不過這時的爆是用竹節放于火中燒裂發出巨響。當臨爐煉丹的道士無意中發明了能產生巨大聲響的火藥之后,就把它應用到驅鬼的法術中,制造出各種各樣的爆竹,以代替山竹爆裂而達到驅邪保平安的目的。掛桃符,貼門神、春聯是春節習俗之一。臘月三十或正月初一,各家各戶清早起來于門前掛桃符,貼上門神,以及寫在紅紙上的春聯,以求避兇趨吉,室宅安寧,增添節日氣氛。三、生活習俗的道教印痕道教對民間生活習俗的影響,首先表現在試圖祛病消災的法術方面。古人生了病往往請道士,道士用法術驅逐致病的妖孽鬼祟。這種驅妖的法事場面一般較大,《紅樓夢》第一錈二回就生動地作了描述,說大觀園被查抄之后,園中接二連三地有人生病,說是賈府有白虎精作怪,「賈赦沒法,只得請道士到園作法事驅邪逐妖。」書中具體描述的道士驅妖捉鬼的情節在古代社會有典型意義,由此可見道教法術對古代社會生活習俗的影響之大。

道教對我們文化生活產生的影響應該包括:世界觀的建立、傳統文化的傳承、人生方向的趨吉避兇甚至于日常的居家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