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心香
很多人都知道,拜神最重要是心香,但究竟什么是心香呢?是否真的完全不用香枝呢?蓋道教以香為信使,藉此把愿望傳達上天,故上香是道教最基本的敬神禮儀之一,而以一支及三支為限,再多也沒意思,其中尤以心香為上。即使手上沒有香枝,心香便是最上等的香。
道教有八種上等香,即道香、德香、無為香、自然香、清淨香、妙洞真香、靈寶慧香、超三界香。
南宋的寧全真祖師在《上清靈寶大法》解釋: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心香,就是道香和清香,即是以無欲清純的心靈敬奉神明,并且心存大道,是為心香也。
拜神之事,不在供品之多與貴,也不在擇日,只在內心清靜,專一不二。在神像前恭敬的手抱太極,那便是最美麗的鮮花;潔淨身心,是最合適的供品;一顆善心,更是上佳的香枝。因此,香的品類是由自己修心證達的品位決定的,心念愈清靜純潔,品位愈高。心念散亂,利欲牽纏,則無品位可言也。
有一首步虛詞,頭兩句便是“燒香皈太上,稽首禮虛皇”,詞作得很文雅,其實說白了,這兩句話說的就是“燒香磕頭”而己。燒香始于何時可能尚無確切的考證,但據文獻記載,至少西周時已有燒香的習俗了。古人重祭祀,考慮到神明高高在上,如何能夠享受到人間的祭品呢?根據“火性炎上”,通過火的焚燒,氣味隨著煙飄飄向上,神明就能享受到祭品的美味了,故此很早就有了“燔柴”的祭祀方式。
燒香也是根據這個原理而來。后世道教重燒香,正是對先民祭祀文化的繼承。
道教科儀中有大量的“臣香文”,對香有很多贊美之詞,如“夫香者,蘭林上品,海窟靈根,其為本也則至大至剛,其為用也則有情有性”;“夫香者,鐘靈海島,植本壺丘,根株堅秀,歷歲月以維長,氣味芬芳,超桂蘭而擅美”等等。香的名堂有多種,最著名的是太真天香八種:道香、德香、無為香、清靜香、自然香、妙洞真香、靈寶慧香、超三界香。
二、燒香之意義何在
⊥1110⊥供養諸神
香云繚繞,騰空供養,供養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瀆威靈,下界水府仙官,三界諸神。
有一首《三寶香》說得好:“愿燒道(經、師)寶香,生生常供養。”

⊥1110⊥傳誠達信
所謂“香自誠心起,煙從信里來。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
最有代表性的《祝香咒》就充分地說明了這點:道是由心去學的,而心意要借香煙來表達,當香在玉爐內焚燒時,我們的心也隨著香煙吹入黃金殿內,飄至白玉階前。群仙真圣紛紛駕起仙車,旌旅簇擁著下降道場,我們心中的愿望也就可以奏達九天之上了。
⊥11召亡返魂
我們做幽事道場時,又可通過焚香攝召亡魂,有謂:“以此真香攝召請,當愿亡者悉遙聞”。
又謂:“一炷明香通信去,五方童子引魂歸”。全真儀范中有“一炷返魂香”,而廣東《散花科》中更有:“三炷返魂香”之說:“一炷返魂香,徑通三界路……”;“再炷返魂香,直透幽冥府……”;“三炷返魂香,飄渺通十殿……”
⊥1110⊥清靜身心
受過戒的老修行都曉得《受持諸品咒》中有“上香時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靜”的說法。重陽祖師有詞曰《踏莎行?詠燒香》,是這么寫的:“身是香爐,心同香子,香煙一炷分明是,依時焚爇透昆侖,緣空香泉裊祥瑞。”
⊥11
由于香煙有芳香空氣,殺滅病菌的作用,故古來就用作“空氣清新劑”,有瘟疫之時更作為“空氣消毒劑”而大派用場,廣東至今仍有地方保留著每年舞“火龍”的習俗,就是為了紀念百余年前一場瘟疫中有位道人教他們用干草扎成長長的草龍,上面插滿香,點燃后圍著整個村子繞幾圈,及時遏制了瘟疫蔓延的功績。
據推測,可能是香中含有的硫磺殺滅了空氣中的病毒,所以才有此神效。在這次防治“非典型肺炎”中有關部門提出了各種空氣消殺的方法,其中就有“熏香”一條。
⊥11
燒香的意義就在于它是神、人、鬼三者溝通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中介,我們通過燒香,與神、與人、與鬼都結了善緣。
故此說:“九天之上,惟道獨尊,萬法之中,焚香為先。”

